close

 

楚漢風流.JPG  

楚漢風流 又名:大漢風
演員:吳倩蓮、胡軍、楊恭如、肖榮生、吳越、沈傲君、李立群、王剛

 

『內容簡介』

兩千年前,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天下。楚國是被秦消滅的六國之一。楚國名將之後項羽,一心想推翻秦王朝,收復楚地。絕色美女虞姬對他一見傾心。

劉邦雖出身市井,但為人重義氣,娶了縣令的親戚呂雉為妻,又交了一幫忠實的朋友。縣令派劉邦帶領囚犯遠征修砌陵墓,因他無法按期到達。最後被朝廷通緝,在眾人鼓勵下,劉邦舉起義旗,宣告反秦。

劉邦僥倖先攻下秦國首都,意欲稱王。當項羽也到達首都城外,正準備出兵消滅劉邦。劉邦知道論兵力不是項羽的對手,於是決定將城池洪手相讓,倉惶脫逃,保全了性命。

 

『觀後心得』

這部片其實好幾個月前就看了...

只是看到項羽自刎後剩五集左右就停擺了@@"

總算是讓我想起它了~哈

項王與虞姬.jpg 

項羽是一名很優秀的武將  卻沒有廣大的胸懷

無法接受別人的建言  殘暴且剛愎自用

不用小人步數贏取勝利也是被敵方看出的弱點之一

柔情的一面  就只有虞姬才懂  是一個很專情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胡軍全釋的太好  我很喜歡霸王這個男人~猴抽煙.gif

漢王.jpg 

劉邦也是平民出生  性情豁達大度  知人善任

也因此得到許多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張良多謀遠慮  知道急流湧退

協助劉邦完成霸業後離去 不留戀富貴

而得到善終 

其實也要劉邦願意放人的狀態下...

讓我想到劉伯溫~~~

朱元璋是怎麼也不肯放手

 

韓信....如果沒有韓信的聰明才智

相信劉邦也不會那麼容易打下天下

卻因為功勞太高  變成他人心中的一根刺

 

似乎每一代都一樣

一但得取天下  便會處心積慮的殺害開國功臣

我納悶....自古不變的道理

為何還是很多忠心耿耿的追隨一個主打天下

是抱著  他會不一樣的心態嗎??

或是....人生嘛!就是一場賭注  不到最後不知輸贏?

呂后.jpg 

吳倩蓮飾演的呂雉  真的是太經典了

一舉手一投足  就是冷到最高點

表情猜不透呂后任何心思 

心狠手辣為了就是想讓呂家也能在史上留上一筆

連自己對親生兒子都沒有做母親應有的感情

被功利填滿了心頭....  壞透了!!

但不可否認的...她成功了

成為中國歷史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皇太后...

 

以下為楚漢風流的片尾mv

音樂很好聽哦!!開心猴.gif



《勘情》 演唱:朱樺


歌詞:


問世間何謂重
纏纏繞繞不了情
無情未必真豪傑
悲歡皆在情義中
燈紅酒綠逢場戲
花花世界難覓真情
有份無緣莫強求
有緣無分終成空


茫茫人海你和我
天意人心幸相逢
江河滄海俱可量
怎麼比你我深情
亂世因緣亂世情
英雄兒女血染紅
古今多少癡情者
留下故事慢慢評

 

『出自於楚漢相爭的成語』

資料來源:知識+

1.破釜沉舟

秦末項羽與秦軍戰於鉅鹿,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引申為做事果決、義無反顧。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亦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船沉鉅鹿。



2.拔山蓋世

釋義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形容人的力氣強 大或志向遠大。如:「項羽枉有拔山蓋世的氣慨,可惜時不我與,終落得飲恨烏江的下 場。」



3.楚河漢界

楚漢紛爭時,以鴻溝為界。比喻敵對的兩方。象棋棋盤的中界。



4.判若鴻溝

判,區分。鴻溝,戰國時的運河,位於今河南省,相傳楚漢相爭時,劃鴻溝為界。判若 鴻溝比喻界線清楚,區別明顯。如:「從此以後,他凡事講求效率,和以往的習慣,判 若鴻溝。」



5.計將安出

將如何制訂計謀?史記.卷九十七.酈生傳:「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 ?』」



6.鴻門宴

楚漢相爭時,劉邦先入咸陽,項羽嫉之,遂用范增之計,設宴於鴻門,欲加害之。後來 劉邦赴宴,范增使項莊舞劍,伺機行刺劉邦,幸得羽叔父項伯及張良等協助,始免於難 。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指不懷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如:「他為人狡猾, 我看你還是不要去赴那鴻門宴吧!」亦稱為「鴻門會」、「鴻門計」。



7.項莊舞劍

秦朝末年,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時,項莊藉表演舞劍想刺殺劉邦。於是張良至軍門,樊 噲問情況如何時,張良回答道:「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典出史 記.卷七.項羽本紀。後遂以項莊舞劍指在表面事物之下隱藏了另外的意圖。



8.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比喻自己受制於人,處於任人擺弄的境況。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9.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形容非常憤怒的樣子。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 ,披帷西嚮立,嗔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10.豎子不足與謀

這小子不能和他謀劃大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三國演義.第三十回:「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



11.江東子弟

釋義 楚漢時,項羽渡江西攻劉邦時所率領的江東八千子弟。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12.分我(一)杯羹

項羽以烹食劉邦之父為要脅,想迫使劉邦退兵,劉邦不但不受脅迫,反而請項羽分他杯 肉羹的故事。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以分我杯羹比喻自他人處獲得一份利益。 唐.李白.登廣武古戰場懷古詩:「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13.暗度陳倉

漢人韓信登壇拜將後,將出兵攻打項羽,表面上公開派人修築棧道,暗中卻由陳倉出兵 ,進而平定三秦。典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後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或暗 中進行的活動。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 陳倉之計。』」



14.鬥智不鬥力

運用計謀、智慧,而不採取武力。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漢王笑謝曰:『吾鬥智,不能鬥力。』項王令壯士出挑戰。」



15.四面楚歌

楚漢相爭,項羽軍隊被漢軍和諸侯兵重重圍困於垓下,兵少糧盡,項羽於夜間聽到四面的漢軍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一驚之下以為漢軍已占領楚地,遂連夜奔逃。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用以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三國志˙卷六十二˙吳書˙胡綜傳:高祖誅項,四面楚歌。元˙王逢˙虞美人行贈邵倅詩:四面楚歌那慷慨,芒碭天開五色雲。



16.(無顏見)江東父老

楚漢相爭時,項羽先盛後衰,後被漢軍逼至烏江邊。烏江亭長備船待羽,勸其渡江。項羽卻言,初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歸還,有何面目見其父老。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借指故鄉的父執兄長輩。群音類選˙諸腔類˙卷二˙躍鯉記˙蘆林相會:待回歸,有何顏見得江東父老兄妹。



17.不到烏江心不死

(諺語)項羽戰至烏江自刎而死之事。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比喻不到完全絕望 ,決不肯認輸放棄。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 心原也該死了!」亦作「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到烏江不肯休」、「不到烏江不盡頭 」。



18.十面埋伏

樂曲名。約十六世紀以前已在民間流傳,為琵琶的演奏名曲。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蘋編 的琵琶譜上。全曲屬多段體結構,描寫楚漢垓下決戰,韓信在九里山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於烏江自刎的故事。



19.壁上觀

在營壘上觀看人家交戰。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 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比喻坐觀成敗,不幫助任何一方。亦作「作 壁上觀」。



20.拔山扛鼎

移動大山,舉起巨鼎。形容力氣強大。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 能扛鼎,才氣過人。……於是項王乃悲歌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 兮騅不逝。』」後以拔山扛鼎比喻勇猛過人。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拔山扛鼎之義 士,再顯神通;深謀詭計之好徒,急償夙債。」或作「拔山舉鼎」、「扛鼎拔山」。



21.沐猴而冠

沐猴,獼猴。沐猴而冠指獼猴性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比喻楚人的性情暴躁。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後譏諷徒具衣冠而沒有人性的人。漢書.卷四十五.伍被傳:「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亦作「木猴而冠」、「沐猴冠冕」、「沐猴衣冠」。



22.一決雌雄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 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比喻互相較量以決定勝敗、高下。三國演義.第三十 一回:「汝等各回本州,誓與曹賊一決雌雄!」清.顧嗣立.寒廳詩話:「今日兩君旗 鼓相當,盍一決雌雄?因取巨觥,各置於前,觀者如堵。」亦作「一決勝負」。



23.異軍特起

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比喻突然興起的新生力量。清史稿.卷二五二.傅弘烈傳.論曰:「弘烈異軍特起,又與莽依圖相失,勢孤,遂困於承廕。」亦作「異軍突起」。



24.取而代之

取代他人的地位。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後泛指以其他事物取代原有的事物。元.俞德鄰.佩書齋輯聞.卷一:「始皇南巡會稽,高帝時年二十有七,項籍纔十二三耳,已有取而代之之意。」



25.羊狠狼貪

羊性狠,狼性貪。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 者,皆斬之。」後比喻凶狠貪婪。「狠」文獻異文作「很」。唐.韓愈.鄆州溪堂詩序 :「孰為邦蟊,節根之螟;羊很狼貪,以口覆城。」聊齋志異.卷十.席方平:「羊狠 狼貪,竟玷人臣之節。」



26.晝錦之榮

白天穿著錦衣,光耀醒目。楚項羽初定天下,決意定都彭城故里,旁人勸其留在關中,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以晝錦之榮比喻富貴顯達後,炫耀的榮歸故里。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五˙本朝雜記上:近世士人與上官詩,無非諛詞,未聞有規勸之語者。或者獻詩於魏公,勸其辭分陝之重,而為晝錦之榮,可謂能規勸矣。



27.衣繡夜行

穿著錦繡華服在夜間行走。語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比喻榮顯不為人知,徒自埋沒湮滅。漢書˙卷六十四上˙朱買臣傳:上謂買臣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今子如何?亦作衣錦夜行、衣錦夜游。



28.錦衣夜行

穿著華美的衣服在黑暗的夜晚走路。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表示雖然事業上有所成就,卻沒有回鄉接受親友的稱譽。幼學瓊林˙卷二˙衣服類: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



29.三戶亡秦

楚國雖為暴秦所滅,但匯合楚國遺民之力,也能滅亡秦國。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比喻只要有決心,力量雖小,終會取勝。宋.蘇軾.竹 枝歌:「三戶亡秦信不虛,一朝兵起盡讙呼。」



30.高陽酒徒

漢代酈食其欲投效劉邦,被誤以為儒生而遭拒,遂自稱為「高陽酒徒」,始被劉邦所用 。典出史記.卷九十七.酈生傳。後泛指好飲酒而放蕩不羈的人。唐.李白.梁甫吟: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亦作「高陽公子」、「高陽狂客」。



31.藉箸代籌

箸,筷子。籌,籌劃。借箸代籌指借所用的筷子當籌碼來計量規劃。語本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張良從外來謁。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後比喻代人謀劃策略。如:如經理不嫌棄,我願藉箸代籌,略盡棉薄之力。



32.圯橋進履

張良為黃石公拾鞋、穿鞋,終得以成大事的故事。典出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後比喻屈己尊老,求取教益。



33.貪財好色

貪愛錢財,喜好女色。漢書.卷一.高帝紀上:「亞父范增說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英烈傳.第十三回:「廖永忠數出多人,俱是貪財好色的,那裡是英雄出世之主。」



34.羞與噲伍

典出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傳。後用以指不屑與平庸的人並列。亦作「羞與為伍」。

35.跨下之辱

韓信- 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於不得已時,在熟人家裏吃口閒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素有大志,那時殺人也要報官償命,能夠隨便殺人嗎?韓信心無所動,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36.背水一戰

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邦(前257年-前195年6月1日),字[1]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高皇帝[2],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汉高帝。出身平民阶级。起兵反秦時,稱沛公,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汉王

生平

 

早期生涯

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縣的一個農戶家裡。劉邦父母名字沒有記載,只記載名為阿父,亦有稱之劉太公劉媼。劉邦本來也是有姓而無名,只是叫劉季[3],這在先秦下層社會是十分常見的現象 。

年少時的劉邦性格豪爽,不喜歡讀書,但對人很寬容,也不喜歡從事农事,所以被他的父親訓斥為「無賴」,並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但劉邦還是我行我素。

劉邦還喜好酒色。常去王家、武家老婦人的酒舖飲酒。醉倒之後,兩酒家見到劉邦身上有龍出現,深以為奇,認為此人以後可能會成大氣候。因此到年底時,常常折斷帳本,不向劉邦索取其所欠的酒債。

成年後考試做了泗水亭長[4],和縣裏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見到秦始皇出遊,發出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歎。與呂公叔平結識,娶其女呂雉為妻。

 

反秦战争

劉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當時讓犯人逃脫是重如死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這些人也成為未來起義的部份勢力。劉邦因此必需逃亡,當時逃犯中就有十餘人願意跟隨他一同逃亡。傳說劉邦“斬白蛇起義”。陳勝起兵反秦後,劉邦在沛地響應,攻占沛县等地。[5]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燕、赵、齐、魏皆自立为王。項梁也在吴地起事,拥立楚怀王之孙芈心为王,亦称怀王。劉邦投靠項梁。項梁死后,芈心封项羽为长安侯,随宋义北上与秦军主力对抗,救援赵国;另外又封劉邦為武安侯,令其向西略地入关。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由于秦军主力受到项羽牵制,前206年,刘邦轻松地进入关中,逼近咸阳,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子婴在杀死赵高后,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5]。使咸阳很快恢复社会秩序。

 

楚漢相爭

楚汉战争

在入咸陽前,項羽屯駐在鴻門時,曾邀請劉邦赴宴,也就是有名的鴻門宴,然而項羽未聽從亞父范增之計,使得劉邦逃過一劫。項羽進入咸陽,火燒阿房宮,自稱西楚霸王,儼然天下共主,分封群臣。項羽將劉邦分封到巴蜀漢中一帶為漢王,卻將楚懷王先前許諾的關中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史称三秦)。項羽的分封無法服眾,各國起兵叛變,劉邦趁項羽出外平亂出兵關中,甚至一度攻佔項羽的根據地彭城

經過楚漢之間長期的拉鋸戰,在蕭何張良韓信等的協助下,劉邦所率領的漢軍逐漸坐大。楚漢兩國協議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互不侵犯。但是,當項羽遵守諾言退兵,並放回曾被扣為人質的劉邦的父母妻子之後,劉邦卻背信偷襲。項羽退到垓下,劉邦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楚軍軍心,最後項羽走投無路,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只好自刎烏江邊。這場歷時五年(高祖元年(前206年)元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的楚漢戰爭,終以劉邦一統天下,项羽彻底败亡而自杀告結束。

 

建立漢朝

項羽敗亡後,高祖六年(前202年)正月,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劉邦為帝。劉邦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們都說:「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劉邦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說:「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甲午,劉邦於泛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定國號,史稱西漢。並立王后呂雉為皇后,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

劉邦稱帝後不久,在洛陽南宮設酒席宴請群臣。劉邦問:「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進言:「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消滅異姓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奪得天下之後,劉邦為了各避免異姓王坐大犯上,以叛亂的罪名,先後誅滅了臧荼陈豨韓信彭越英布等有功之臣,開後世皇帝殺功臣之首例。

 

 晚年

劉邦晚年寵幸愛戚夫人而疏遠了呂后,多次想廢黜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漢惠帝),而改立戚氏之子趙王劉如意。因群臣特別是諸呂的反對,只得作罷。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為流所中,之後病情惡化。呂后請了良醫為他醫治,劉邦詢問病情,醫生進言:「病可治。」劉邦聽了不旦不高興,還罵醫生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不願意繼續治療,賜給醫生50斤黃金,把他趕走。

之後呂后問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呂后問還有誰,劉邦說:「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再問,劉邦說:「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劉邦在安排完身後事不久,即於四月甲辰駕崩長樂宮中,享年61岁,五月葬于長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漢高皇后(音:zhì,ㄓˋ)(前241年-前180年),娥姁,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又称为汉高后吕后吕太后

新朝末年,高祖長陵被赤眉軍掘開,同陵異穴的呂雉屍體遭侮辱


早期

早年,其父呂叔平为避仇迁居沛县,将其嫁与刘邦,呂叔平當時說:「只有劉邦可以制約我這個女兒。」為劉邦生下一子一女,即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長公主。刘邦称帝後,被封为皇后。吕雉位居皇后之後,积极帮助刘邦铲除异己,設計杀害了韩信等開國功臣。高祖驾崩後,惠帝繼位。被尊為皇太后。命令惠帝以魯元長公主之女張嫣為皇后。

据後发现的《孟津翟泉吕氏宗志》记载:吕雉是吕不韦(公元前292--235)的侄四世玄孙女。吕尚20世孙公子祁因後齐田和之乱避难于莱,生子光大,光生敏、敏生长子不韦,次子不伐、不伐生雍、雍生威、威生长子文(字叔平)、次子礼。文生长子吕泽、次子泽之、女吕雉。泽生台、产.......

 

皇太后

 

戚夫人

根據史記記載,高祖晚年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因為自恃得寵,曾經常在高祖面前哭鬧,意欲為自己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奪取太子之位,高祖本已準備改立。後來,張良為呂后出計畫,邀請商山四皓輔助太子,才挽回了高祖的決定。呂后在高祖死後,一開始先罰戚夫人作苦工,戚夫人表示不服,最後呂后将她斩去手脚,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抛入茅厕之中,称为“人”(zhì,ㄓˋ),意為人中之豬,慘無人道。又叫惠帝來看,惠帝受惊,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

 

執政

張皇后嫁給惠帝時只有十三歲,並沒有為惠帝生子。呂后便找來惠帝與宮女所生的幾個兒子,殺掉生母後,作為張皇后義子。惠帝早死,呂后便先後扶植惠帝的兩個庶子為汉少帝刘恭刘弘)做傀儡,而将实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纪,後來班固漢書仍然沿用。她也开了外戚专权的先河。吕氏专权的时代,直到吕后去世才告结束。

 

諸呂

在高祖死後的這段時間,她积极扶植吕氏一族力量,封諸呂為王,打击刘姓皇族及势力,呂后過世後,周勃陳平劉章等人以計謀騙來兵權,消滅了諸呂。吕氏外戚专权,给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以致诛灭吕氏势力後,大臣認為呂后所立的兩位少帝和另外兩個惠帝庶子均不是惠帝親生,於是先廢殺後少帝劉弘,並在刘姓皇族选择皇位继承人。考虑的重點就是其母亲,必不能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娘家,於是迎立當時封為代王的刘恒继承帝位,是為汉文帝[2]

 

評價

呂后的掌權統治,雖然對於皇族劉家來說是一個威脅,但對於整個國家而言,在呂后掌政期間能重用人材,並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记·吕后本纪》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封為漢留侯,諡號文成。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人。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軍事家,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卻也因其軍事才能引起猜忌。漢高祖劉邦戰勝主要對手項羽後,韓信的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韓信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鐘室

 

早期

韓信還是平民時,既當不了官,也無法經商過活,經常寄食於他人,為眾人所厭。後來加入了項梁的起義軍。前208年項梁死後便成為項羽部下,曾經數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沒有採用。韓信在項軍內僅任炊事兵與守門官,認為沒有前途,於是在前206年,漢王劉邦進入巴蜀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王劉邦

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來因為涉嫌犯軍法被處斬,在行刑時已有十三人被斬,臨到韓信時,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了韓信,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但韓信並不滿足於這個職位。

 

登台拜將

韓信與蕭何數次談話,蕭何對他有深刻的印象。到達南鄭一段時間,韓信估計蕭何已經向劉邦推薦自己,卻沒有音訊,感到不受重用,於是離開漢營,準備另投明主。蕭何聞訊,認為韓信這樣的將才不能輕易流失,於是蕭何不及通知劉邦便策馬於月下追韓信,終於勸得韓信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

起初,劉邦聽說蕭何逃出,十分驚恐,後來聽說他是為了追韓信,於是問他:「這麼多人逃回東方,你都不追,為何為了韓信?」蕭何於是推薦韓信給他,認為韓信是一個無人能及的人才(「國士無雙」)。劉邦接納蕭何的建議,模仿古代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即漢軍的總司令。拜將後,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並向劉邦提出其分析和戰略。劉邦同意,並依照韓信的計劃部署。

 

暗渡陳倉

項羽分封諸侯後,不足一年,齊國已經發生內亂,項羽於是親率楚軍北上平亂。此時,劉邦出兵進攻關中,由韓信領軍「暗渡陳倉」,突襲雍王章邯;漢軍大勝,很快便攻佔咸陽,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關中大部份平定。(注意:《史記》等正史沒有提及「明修棧道」一事。)

 

諸侯大敗

當章邯還堅守廢丘時,劉邦留下韓信圍攻廢丘;自己則聯合其他諸侯,趁項羽還在齊國時,領聯軍五十六萬人[來源請求]攻佔項羽首都彭城前205年,項羽領兵三萬回師彭城,劉邦這時還在沉迷享樂,結果慘敗,退至滎陽。蕭何即動員關中老弱和未傅者,讓韓信帶往滎陽前線救援劉邦。之後,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滎陽附近)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

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建議,派人出使燕國,成功遊說燕王歸附漢王。

 

自立齊王

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

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

項羽自知形勢不妙,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韓信以漢對他有恩為由拒絕。蒯通認為劉邦日後必對韓信不利,多次聳恿韓信把握時機,脫離漢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勢。而韓信自認為勞苦功高,「漢終不奪我齊」;蒯通則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相勸。但韓信始終抱著「漢終不負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漢。

 

助漢滅楚

前203年,劉邦與項羽議和,兩分天下,以鴻溝為界。不久劉邦從陳平之計毀約,出兵追擊東歸的項羽,但韓信及彭越沒有派兵助戰,漢軍在固陵被項羽大敗。劉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應韓信及彭越事成後封地為王。韓信及彭越終於帶兵會合劉邦,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後迫使項羽撤退到垓下,項羽突圍到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鳥盡弓藏

項羽死後,劉邦迅速奪取韓信的兵權,並改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將鍾離眛素與韓信交好,韓信便將其收留藏匿。劉邦得知鍾離眛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眛的出入。

前201年,有人告發楚王謀反,漢高祖劉邦採用陳平計策,以出遊為由偷襲韓信。韓信有意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鍾離眛則自刎自殺。韓信帶著人頭於(今河南淮陽)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金(同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後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韓信知劉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稱病不出,長期怨恨不滿。當陳豨陞官至鉅鹿,臨走前,韓信與陳豨約定,陳豨若起兵造反,韓信將助一臂之力。

漢高祖十年,陳豨果真反叛,韓信便與家臣密謀從內部襲擊呂后、太子等人,但遭親人告密而走漏風聲。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引韓信前來祝賀;韓信被束縛後,被具五刑後打死於長樂宮鐘室,並誅連三族

劉邦平定陳豨返回之後,得知韓信已死,「亦喜且憐之」。劉邦問韓信死前說了甚麼,呂后回答韓信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於是劉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辯稱「當時只知韓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傳說中,劉邦曾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朝天下,絕不以「兵器」殺之。故韓信被殺時,呂后吊之於大鐘之內,頭為大鐘所罩,看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無法頂天立地,並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將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 司馬遷對此評價為:「……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有的學者認為,陳豨事件是漢朝族滅韓信的藉口。若韓信確實與陳豨相商謀反,聽聞陳豨已死,又怎會自己入宮呢?

雖然另有學者說「韓信沒光明正大的謀反,所以招他入宮慶賀平反,他不得不去。」但是一般情況之下,同黨被破獲,身為叛亂份子大多會選擇逃亡,故多數學者認為「與陳豨合謀造反」僅僅為漢朝對韓信的欲加之罪。

 

評價

明代茅坤論韓信:「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史記鈔》)

 

佚事

  •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以韓信的典故為名的成語。劉邦曾問他:「你覺得我可帶兵多少?」韓信:「最多十萬。」劉:「那你呢?」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劉:「那我不是打不過你?」韓:「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

 

  • 韓信早年在淮陰曾受過一個洗衣服的婦人(漂母)的餐飯接濟。韓信曾表示將來必定報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維生,我是可憐你才幫你,哪裡是為了報答!」韓信被封為楚王後,回到淮陰,找到了漂母給了一千兩黃金。

 

  • 韓信在淮陰還曾受到過重大侮辱。淮陰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韓信說:看你一直帶著劍,但是我猜你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刺我一劍,沒膽量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看了這人很久,最後甘受「胯下之辱」。韓信封楚王後,找到了這人,封他為中尉,並對眾人說:「這是一個壯士。當年他侮辱我時,難道我不能殺他?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是為了做大事啊。」

 

  • 今天在淮安還有漢韓侯祠、胯下橋和漂母祠,紀念韓信及其事蹟。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語,指韓信一生成敗,從被劉邦重用到最終被處死都源於蕭何的影響。「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則又指當年漂母施捨救了他一命,最終還是死在另一個婦人呂后手中。

 

  • 韓信被呂后設計殺害,相傳蕭何為保存其血脈,命蒯通匿藏其子於廣東。另見卓姓韋姓

 

  • 現在的人為讚嘆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及「張良計」。

 

  • 張良在收到黃石公老人送的太公兵法後,日夜鑽研後終於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測之機。後來輔助漢高祖劉邦把秦滅了,建立漢朝,亦報了秦滅韓的仇,因此便向漢高祖請辭。張良依照黃石老人書上所寫修煉道術,運氣丹田,使自己身輕如燕,能夠遨翔天際。

 

  • 張良從圯橋得書後十三年,特意前往黃石老人所說的濟北谷城山,果然找到那塊神奇通靈的黃石。他虔誠地把黃石帶回家,更建造祠堂供奉它。多年後張良遺形成仙,在仙界當了太玄童子,常在太清中侍奉太上老君。張良的家人在張良升仙後,把他的遺體和黃石一起埋葬在龍首原。

 

  • 西漢末年赤眉起義,一時間天下大亂,有人發掘張良的墳墓,剛挖開墓時,只見黃石像活的一般,變化著飛上高空,猶如流星般在雲中消逝。而墓中並沒有張良的骸骨,只有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 大封群臣時,劉邦曾要張良自己選一塊地,但遭到張良拒絕並預備求去。劉邦最後只好封他為留(縣)侯。張良挑選留縣的原因是,當初他與劉邦在此相遇,特此紀念。

 

  • 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古代神仙,活了數百年)並探求長生不老藥。」(這一點被司馬光批評,認為聰明如張良,怎會口出江湖術士之言,可能底下看到宮廷鬥爭,以及自己功高震主的推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柚小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