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名:《貞觀長歌》
片 長:八十二集
編 劇:周志方
導 演:吳子牛
領銜主演:唐國強 飾 唐太宗 張瀾瀾 飾 安康公主
主 演:陳寶國 飾 杜如晦 張鐵林 飾 羅 藝 聶 遠 飾 李 恪
杜志國 飾 侯君集 王繪春 飾 岑文本 劉毓濱 飾 房玄齡
董子午 飾 魏 徵 孫飛虎 飾 封德彝 曹培昌 飾 長孫無忌

觀後心得』

對歷史沒那麼熟悉的我最近迷上歷史劇

邊看戲邊研究歷史也是一個很棒的娛樂

 

貞觀長歌裡看到范興的故事,是我看這些部以來第一次落淚

這樣的忠誠最後還是走上死路,也為此想查一查這個人

才知道...原來只是虛構人物

 

也許貞劇的虛構人物很多是為了突顯出戲劇張力

若用純觀賞的角度來看,這部片還算不錯的哩!

 至少因為這部片讓我多了份想了解唐朝的故事
記得..讀書時對歷史還沒那麼有興趣耶~


這是從網路看到被點評出與史實不同之處
資料來源:http://www.ycwb.com/big5/ycwb/2007-04/28/content_1464914.htm


“李世民買退頡利”說起

在第四集中,就有一個明顯是瞎編亂造的情節:李世民剛剛處理完“玄武門之變”,東突厥可汗頡利就兵臨長安,“李世民左支右絀,范興向李世民建議傾國庫之財買退頡利”,而最後的結果竟是“頡利決定接受李世民的財寶退兵”。

這就不太像是這位被“諸胡”尊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的作風了,而更像那位偏安一隅,自毀長城,冤殺岳飛的南宋高宗趙构的作風,因為他确實有以每年交納歲幣銀25万兩、絹25万匹,割讓大片領土并卑稱“臣皇帝”來“買退”金兵的歷史。

然而遍查唐史,發現所謂“李世民買退頡利”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就連那位向李世民獻此下下策的“范興”也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實際情況是:雖然突厥軍這次來得突然,但李世民判斷“虜入我地既深,必有懼心”,“制服突厥,在此一舉”。唐軍与突厥軍隔渭水列陣,李世民“挺身輕出,軍容甚盛”,“與頡利隔水而語,責以負約。突厥大惊,皆下馬羅拜”,“是日,頡利來請和,詔許之”。簡而言之,李世民是靠著唐軍威嚴的陣容、對敵情我情的准确掌握和自己超人的氣概,懾服了頡利,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讓人感到無法理解的是,《貞》劇的編導為什麼要煞費苦心地將一段更能展現李世民王者氣象的真實歷史,改編成一段屈辱求和的歷史呢?這究竟是想向觀眾傳遞一種什麼樣的理念和價值觀呢?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集体無意識的結果。

這種集体無意識就是近二十多年來在中國形成的一种庸俗實用主義的思潮,具体說來就一切以“成本-收益”作為最高准則,不承認任何不能立即帶來實際利益的超越性价值。任何對超越性价值的追求,如民族尊嚴和獨立、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真善美等等,從這种庸俗實用主義的立場看,都是“非理性”的。

庸俗實用主義因此也就成了剪裁和修改歷史的一把剪刀。“李世民懾退頡利”變成“李世民買退頡利”就是用這把剪刀任意剪裁的結果。在《貞》劇中,類似的修改或者編造還有不少,比如虛构范興在守綏州時為了不讓突厥圍殲唐軍援兵,故意讓突厥攻入城中,還向突厥將領施羅疊下跪,而李世民居然對此大為感動。

《貞》劇投資巨大,明星云集,表現的又是從初唐走向盛唐的輝煌歷史,但在客觀上,卻宣揚了“投降有理,投降有功”的思想,而編導人員還渾然不覺,這是令人扼腕的。(郭松民)


唐史學教授解剖《貞觀長歌》
不少情節和人物與史實不符

《貞觀長歌》中的人物與史實中記載是否相符呢?陝西師范大學唐史學研究專家、博士生導師杜文玉教授為觀眾解謎。

[人物篇]

1、獨孤彥云与獨孤謀是否是父子關系?印證:史書上無記載

電視劇版《貞觀長歌》中,獨孤彥云与獨孤謀兩人是父子關系,但史書中并無此記載。杜教授說:“据相關史料記載,獨孤彥云是李世民秦王府中人,參与過玄武門之變,在誅殺李建成、李元浩的戰斗中有功勞。史書上記載說是安康公主下嫁獨孤彥云,所以很有可能獨孤彥云与獨孤謀為同一人,獨孤為复姓,謀為名,彥云可能是其字。”

2、叛臣孫達是否是刺殺太子之人?印證:此人是杜撰的

據史書記載,李建成的舊部中并沒有孫達此人。孫達是編劇添加的。

3、阿史那云是否是頡利可汗的女兒?印證:頡利可汗沒有阿史那云這個女兒

電視劇中,阿史那云是突厥頡利可汗的女兒,曾在長安賣過馬,還結識并愛上了李世民的兒子李恪。李教授說,他研究唐史多年,并不知頡利可汗還有個女兒叫阿史那云。

4、安康公主喜歡的慕一寬是否為竇義之子?
       印證:兩人戀情是杜撰,史書上無慕一寬此人

“竇義是唐代的一個大商人,歷史中确有此人。”李教授說。而劇情中“慕一寬為竇義的儿子,安康公主喜歡上了慕一寬”一幕,史書中并沒有記載,慕一寬此人也是編劇虛构添加的。

5、范興是否是李世民身邊的親信 
      印證:范興、遲德立、張玄索等人均為虛构人物

至于劇中說范興是李世民身邊的大臣,但李教授稱史書記載中并沒有此人。還有遲德立、張玄索也是虛构的人物,史書記載中并沒有。

 
[情節篇]

1、李恪來到頡利營中,迫使頡利答應以出人意料的低价碼放走被擄去的唐朝軍民。阿史那云讓父親邀請李恪去家中做客,李恪以國事重過家事為由拒絕了邀請,阿史那云甚為失望。

印證:唐史學上沒有這一段。

2、長安城中無糧,李世民讓太子修渠運送糧食。 
      印證:史書上也沒有這些內容。

3、頡利大軍對長安形成合圍,唐軍援兵尚未到達。部署完兵力后,李世民秘將一包毒藥交給太醫孫和,叮囑他頡利軍如果攻進長安,就立即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淑妃服下。 
    
印證:李世民的確寵愛淑妃,但這段故事純屬虛构。

4、武德九年夏,李世民欲行登基大典,鎮守要塞涇州的羅藝起兵叛亂,這時北方草原統治者頡利得悉羅藝叛亂消息,決定繞道隴西小道偷襲長安。眾部族首領各有所圖,頡利的號令難以貫徹,無奈之下,他忍痛下令殺死違令奪取羅藝軍糧的堂叔哥倫,震懾住了眾人。

印證:史書上沒有記載,全是劇本杜撰的。(成霞 趙瓊)

 



電視劇《貞觀長歌》故事梗概  


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大唐王朝的最高統治地位,成為唐朝第二代皇帝,史稱太宗。北方草原民族的首領頡利一直窺視中原千裏沃野,乘太宗甫立根基未穩之時,親率二十萬鐵騎威逼長安,兵臨城下,唐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生性強悍善于用兵的李世民處亂不驚,親率六騎在渭水便橋迫使頡利大軍退兵。李世民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做出了傾其府庫向豪強的頡利媾和以換取國家生養發展時間的艱難抉擇,從而使國家避免了覆亡的危險。胸懷大志、性格堅韌的唐太宗決心盡快帶領軍臣民眾振興大唐,徵服稱雄北方多年的頡利部,實現國家一統。
在以後的三年多時間裏,李世民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他一方面發展生產,增強國力,另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唐軍的戰鬥力,打造出了一支能夠與突厥鐵騎爭鋒的騎兵。唐朝對荒漠梟雄的反擊戰終于打響,按照李世民的精心計劃,一支具有超強作戰能力的精銳騎兵千裏迂回到頡利大軍背後發起突襲。飽含報國熱情的大唐將士同仇敵愾,贏得了著名的定襄大捷。唐太宗以超凡勇氣和軍事才能,統帥唐軍一舉打敗北方強大的頡利部,實現了國家的大統一。戰爭過後,太宗李世民為了讓國家迅速走向和平建設的軌道,竭力摒棄仇恨,實行民族團結政策,大膽地將處于災荒中的數十萬頡利部眾遷徙到內地,將良田劃給他們耕種,讓頡利部絕處逢生。這次規模宏大的人口遷移拯救了草原百姓,他們深為唐太宗對各民族愛之如一的博大胸懷所感染,幾百年間兵戈相見積淀下來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兒女在大唐廣闊疆域內和睦相處,共建東方強國,進一步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歷經多年戰火,貞觀初期的唐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年僅二十九歲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為國家選擇了“揠武修文”的和平建設道路,推行了一係列開明的治國方略,堅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點放在支持促進農桑上,大膽裁官安民,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虛心納諫,使得唐朝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之路,一幅用熱血和汗水描繪的盛世鴻圖,開始展現在中華這塊曾經多災多難的遼闊大地上。李世民也因為在文治武功上的不凡建樹而被史家公認為中國古代最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在初唐這個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天下由動蕩走向安定的特殊歷史時期,涌現出了大批不凡人物,他們之間既有為了共同理想抱負和衷共濟的奮鬥,也有為了不同階層利益劍拔弩張的較量。本劇對這些人物進行了深入刻畫,對他們智慧的展示和人性的挖掘精彩紛呈。特別是出現在本劇中的一組貞觀年間著名的政治人物,如正面角色中有“房謀杜斷”盛名的房玄齡、杜如晦,頗有謀略的幹臣長孫無忌,著名的諫臣魏徵,大智者岑文本,良將李靖、李勣等。他們性格鮮明,遭際各異,彼此間關係錯綜復雜,有的還結有恩怨,但是對太宗李世民則是絕對忠誠,對國家絕對忠誠,唐太宗以過人的領導力,舉重若輕地駕馭著這些身負超凡智略的英才,做到了治國與治人的完美結合。

《貞觀長歌》是唐初戰爭與和平的雄渾史詩,在此背景下,一代雄主唐太宗的皇室成員之間也隨著歷史脈絡的宕蕩起伏,經歷著一次次悲歡離合。本劇根據李世民幾個兒子爭奪儲位的真實歷史事件,藝術地編織了他廢立皇儲的曲折故事,通過庶出皇子李恪、李佑等人與長孫一脈的三個嫡出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間的儲位之爭,布置了大量懸念,矛盾衝突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國家重任,民族未來的選擇,讓李世民經歷了深重的情感煉獄,他長期在封建君王的責任和父子之情間徘徊,不斷遭受著心理的折磨。不過,理智最終戰勝情感,通過長期考察,他選定了聰明仁愛的皇子李治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扶助他繼承了帝位,使得貞觀的政治路線得到延續。李治繼位後,唐朝又開始了另一個興盛的治世“永徽之治”。

《貞觀長歌》是一部歷史正劇,但是它又抒寫了以幾段愛情故事,或浪漫或壯美或悲情。劇中巧妙地安排了有確切記載的唐太宗與鄭姓女子的婚姻風波。在情與法之間,太宗做出了理智的選擇,留下了有情人未成眷屬的遺憾,卻捍衛了禮法的尊嚴。劇中女主角安康公主與一位商人和一位曾是浪子的功臣子弟間的愛情,則是波瀾起伏一咏三嘆,令人蕩氣回腸。這些愛情故事有機地融入了緊張尖銳宮廷鬥爭之中,讓作品平添了幾多絢麗色彩。通過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的結合,《貞觀長歌》既向觀眾展示了一幅英雄輩出風雲際會的壯麗畫卷,又讓人們領略到了處在民族大融合時代裏和諧開放、浪漫多彩的盛世唐風,使得作品成為了一曲歷史的長歌,愛情的長歌!


 


唐太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太宗
唐太宗像
姓名 李世民
廟號 太宗
諡號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陵墓 昭陵
政權 唐朝
在世 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年號 貞觀627年─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生平

李世民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9年)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614年李世民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617年,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攻克長安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後,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與三場大戰役:一、破李軌,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脅;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唐京軍民以崇隆的歡迎。武德四年冬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弘文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玄武門之變

此後,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衞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建成、元吉諸子,佔李元吉之妻。

爾後李淵讓出軍權予秦王。數日後,秦王晉為皇太子,未久禪位於李世民,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貞觀元年(627年),人口因隋末戰爭銳減,戶不滿三百萬,經李世民君臣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政治安定、國力強盛,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增加了八十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東突厥(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李世民因此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唐朝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制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個英武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楊廣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衰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李世民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松贊干布

《資治通鑑》有記載,李世民貞觀十六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李承乾、四子李泰李祐及弟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政治經驗,同時評述自己一生功過。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聞名後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得了痢疾(一說是服用丹藥大合金疙瘩暴死[2]),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649年7月李世民崩在唐京含風殿。葬於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山峰上的昭陵,諡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亦在開元十八、十九年間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太索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過失

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糜的錯誤。

太宗年輕時還曾經嘲笑秦始皇,漢武帝迷信方術的行為。但中年起,經歷二子爭嫡、伐高句麗未果,致健康大不如前,開始迷信古印度方士的長生藥。最後因為長期服用方藥,導致暴病不治,年僅五十歲。

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修史之證

李世民一生,都擔心日後史家如何評論「玄武門之變」,於是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並給予《起居注》和《實錄》的手稿予太宗,此舉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據考證,史家認為李世民曾多番修改兩書,疑是向後世掩飾他於玄武門之變中殺兄弒弟、屠姪佔嫂等罪狀。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可見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太宗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太宗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太宗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衝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太宗拔劍砍死野豬,笑着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太宗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太宗繼位前,曾任尚書省尚書令,即宰相之職。太宗繼位後,沒有人再敢任此職。於是以尚書左僕射代之,以尚書右僕射輔之。

天可汗

貞觀四年,西域各國君主在長安請求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

宰相


家庭


後妃

子女 

  1. 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李承乾(母長孫皇后,後廢為庶人,死後復常山愍王爵)
  2. 楚王李寬(母不詳,早薨)
  3. 長沙郡王→漢王→蜀王→吳王→貶為庶人→鬱林王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
  4. 宜都郡王→衛王→越王→魏王→降封東來郡王→順陽郡王→濮恭王李泰(母長孫皇后)
  5. 宜陽郡王→楚王→燕王→齊王李祐(母陰妃,後因罪賜死,貶為庶人)
  6. 梁王→蜀王→貶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
  7. 郯王→蔣王李惲(母王氏)
  8. 漢王→原王→越王李貞(母燕妃)
  9. 晉王→皇太子→高宗李治(母長孫皇后)
  10. 申王→紀王李慎(母韋妃)
  11. 江殤王李囂(母燕妃,早薨)
  12. 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
  13. 趙王李福(母楊妃)
  14. 曹王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楊氏)

底線為死後追封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兒:

  1. 襄城公主(下嫁蕭銳,又嫁姜簡
  2. 汝南公主(早薨)
  3. 南平公主(下嫁王敬直,又嫁劉玄意
  4. 遂安公主(下嫁竇逵,又嫁王大禮
  5. 長樂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沖
  6. 豫章公主(早年喪母,由長孫皇后撫養長大,下嫁唐義識
  7. 巴陵公主(下嫁柴令武,後被迫自殺,追封比景公主)
  8. 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
  9. 東陽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高履行
  10. 臨川公主(母韋貴妃,下嫁周道務
  11.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賢,下嫁程懷亮
  12. 蘭陵公主李淑(字麗貞,下嫁竇懷悊
  13. 晉安公主(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
  14. 安康公主(下嫁獨孤謀
  15. 新興公主(下嫁長孫曦
  16. 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17. 高陽公主(早年喪母,由長孫皇后撫養長大,下嫁房遺愛,後被迫自殺,追封合浦公主)
  18. 金山公主(早薨)
  19. 晉陽公主(字明達,母長孫皇后,喪母后由唐太宗親自撫養,十二歲夭折)
  20. 常山公主(沒有下嫁)
  21.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詮,又嫁韋正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柚小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